
1916年由中日合辦的鞍山振興鐵礦公司及1918年末成立的鞍山制鐵所。1948年鞍山解放后,鞍山耐候鋼板鋼鐵公司(以下簡稱鞍鋼)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老企業.鞍山鋼鐵公司于12月26日成立,也是新中國最早恢復和創建的特大規模的鋼鐵工業企業。中國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同時,很多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援助建設,蘇聯的集權化科層管理方式(核心是實行“一長制”,即授予國家機關和企業領導人廣泛權力,同時規定其對工作結果應負的個人責任)也同時被引進。但是,中國的具體情況的不同使對蘇聯模式的照搬產生了很多問題。隨著“一長制”推行,由此產生的官僚主義行為引起并激化了企業內部各階層之間的矛盾,亟需一種人性化、科學化、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。鞍鋼憲法”就是這種反對集權和僵化管理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鞍鋼憲法”產生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的誕生。
直接引發了后現代主義管理理論的革命。日本人首先注意到鞍鋼耐候鋼板憲法”,將其發展為“全面質量管理體系”凌鋼把“五型班組”建設作為加強班組基礎建設,提高職工綜合素質,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全面推廣。小口徑無縫管廠制訂翔實活動方案,并取得可喜成果。技能型—破解培育復合型人才難題凌鋼無縫管廠是承包經營單位,5套焊管機組年總產能20萬噸。實行承包經營和機構改革后,職工總數由600多人降到200多人,分成24個班組。人員減少,產能沒變,勞動效率提高,客觀上就需要一個職工承擔比原來多幾倍的工作任務,但是生產實際中因一些客觀和特殊原因,產生崗位臨時性“缺員”,需要具備“一崗多能”技術素質的職工頂上,保證生產鏈條正常運行。